首页 传统节日文章正文

江西民俗活动:樟村板灯,樟村板灯视频

传统节日 2024年07月11日 00:32 45

本文目录一览:

江西民俗活动:樟村板灯?

1、此外,樟村板灯中还有各种特色灯,如花篮灯、鸳鸯灯等,这些匠心独具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。板灯活动从正月十三开始,至元宵节结束,期间热闹非凡,抬灯队伍由三响铳、唢呐和锣鼓班组成,沿途吹拉弹唱,彩灯璀璨,家家户户备好香案和鞭炮迎接。

2、樟村板灯又称桥灯,是江西省玉山县樟村镇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。相传始于盛唐,兴于明清,尤以清朝康熙年 间为最,久负盛名,称誉四方。樟村板灯由头灯、子灯、尾灯三部分组成。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 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。

3、写作思路:把樟村板灯有关的传说写一写。相传樟村板灯龙能呈祥祈福,亦能求财送子。婚后多年未育夫妇,若诚心烧香膜拜,可求来子女,传为灯子。方村何某、南源廖某、樟村叶某等都被人们喻为灯子。灯子又分龙灯灯子和五谷灯灯子。

4、玉山县樟村镇的板灯(又称桥灯),相传始于盛唐,兴于明清,尤以清朝康熙年间为最,久负盛名,称誉四方。 樟村板灯由头灯、子灯、尾灯三部分组成。头灯分五谷头与龙头两种。五谷灯因灯头有五盏灯而得名,五盏灯分三层排列,第一层两灯,中间安万岁位,第二层两盏灯。

5、板灯之乡是指江西省玉山县樟村镇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。玉山县樟村镇,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,素有“板灯之乡”,唐代就有舞板灯的习俗。樟村板灯,农历正月十三起灯至元宵圆灯,连闹三天;全镇村民参与,舞板灯既要体力,又要技巧,有男村民举灯。

6、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。每逢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,樟村每个村都要舞三夜板灯,家家户户迎接灯头,以接福纳祥。板灯多时十几班,少则七八班。每班板灯,长的时候有二三百节,差不多一公里长,舞起来场面实为壮观。观灯最精彩的还是“打旋”。

樟村镇特色产业

1、玉山县樟村镇以其独特的传统产业——板灯而闻名,其历史可追溯至盛唐,尤其在清朝康熙年间达到了鼎盛。这种板灯由头灯、子灯和尾灯三部分构成,每一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。头灯分为五谷头和龙头两种,五谷灯以五盏灯层叠排列,象征五谷丰登。

2、玉山县樟村镇的板灯(又称桥灯),相传始于盛唐,兴于明清,尤以清朝康熙年间为最,久负盛名,称誉四方。 樟村板灯由头灯、子灯、尾灯三部分组成。头灯分五谷头与龙头两种。五谷灯因灯头有五盏灯而得名,五盏灯分三层排列,第一层两灯,中间安万岁位,第二层两盏灯。

3、在项目发展上,樟村聚焦于支柱产业和长远规划,实行重大项目挂钩领导责任制,引进了杰元机械、新光源科技、龙成机电等多家企业,提升镇域经济总量。同时,积极争取省级支持,调整电价,优化现有企业的运营环境,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创业,推动本地企业升级和规模扩大。

板灯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

1、板灯节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板灯最为有名的是樟村板灯,指江西省玉山县樟村镇的板灯(又称桥灯)。相传始于盛唐,兴于明清,尤以清朝康熙年间为最,久负盛名,称誉四方。樟村板灯由头灯、子灯、尾灯三部分组成。

2、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“夜”为“宵”,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所以称正月十五为“元宵节”。元宵节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,还有赏花灯、吃汤圆、猜灯谜、放烟花、舞龙舞狮、踩高跷、祭门、祭户等一系列传统习俗活动。

3、元宵节,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,于2008年6月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这个节日不仅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,而且承载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,它不仅用于娱乐,还用于确认社会成员间的关系。

4、元宵节在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或灯节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,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庆祝。这一天,人们会品尝元宵或汤圆,观赏花灯和烟火,进行舞龙舞狮等传统活动,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团圆。元宵节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。

板灯之乡是指哪个地方

1、板灯之乡是指江西省玉山县樟村镇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。玉山县樟村镇,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,素有“板灯之乡”,唐代就有舞板灯的习俗。樟村板灯,农历正月十三起灯至元宵圆灯,连闹三天;全镇村民参与,舞板灯既要体力,又要技巧,有男村民举灯。

2、樟村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享有“小玉山”之称和“板灯之乡”美誉。樟村板灯始于盛唐,兴于清朝康熙年间,久负盛名,已被江西省文化厅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申报名录。

3、樟村镇,这座历史悠久的地方,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誉闻名。素有“小玉山”之称的它,还享有“板灯之乡”的美称。其板灯艺术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,展现出古镇悠久的历史积淀。

吉照堂吉祥网 Copyright © 2024 jizhaotang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河南坤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6039号-2

郑重声明:本网站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传统文化思想及民俗文化,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。仅供娱乐参考,请勿盲目迷信。

客服微信:jzt956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