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节气在中国民间风俗,惊蛰节气的现象
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惊蛰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?
- 2、惊蛰节气的特点和风俗
- 3、惊蛰的民间风俗
惊蛰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?
1、吃梨 惊蛰节气,乍暖还寒,气候比较干燥,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,身体不舒服。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。打小人 香港、澳门一向有“打小人”的习俗。传说中白虎是口舌、是非之神,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,犯之则在年内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,阻挠前程发展,引致百般不顺。
2、在古时惊蛰当日,一些地方人们有用清香、艾草,熏家中四角,以香味驱赶“蛇虫蚊鼠”和霉味,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惊蛰打小人驱赶霉运习俗。此外还有“蒙鼓皮”、“吃梨”、“祭白虎化解是非”等习俗。历史渊源 西汉戴德《大戴礼记·夏小正》曰:正月启蛰,言发蛰也。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
3、惊蛰是雷声引起的。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,长了翅膀的大神,一手持锤,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,发出隆隆的雷声。惊蛰这天,天庭有雷神击天鼓,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。
惊蛰节气的特点和风俗
1、惊蛰节气的特点是气温回升快和雷响不断,惊蛰节气的风俗是祭白虎化解是非和蒙鼓皮。惊蛰节气的特点 气温回升快 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,惊蛰期间,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回温,而且是雨水增多。但这一时节,气温起伏较大,气候变化多端,昼夜温差比较大,所以一定要注意及时保暖。
2、气温回升快。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,惊蛰期间,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回温,而且是雨水增多。但这一时节,气温起伏较大,气候变化多端,昼夜温差比较大,所以一定要注意及时保暖。病虫多发。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。农民们常常把惊蛰时节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。
3、惊蛰要吃梨: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,人们容易口干舌亏帆燥、外感咳嗽。而梨子性寒味甘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的功效。这时吃梨,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。惊蛰要蒙鼓皮:惊蛰是雷声引起的。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,长了翅膀的大神,一手持锤,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,发出隆隆的雷声。
惊蛰的民间风俗
惊蛰民间风俗有蒙鼓皮、“打小人”驱赶霉运、祭白虎化解是非。蒙鼓皮 惊蛰,是雷声引起的。雷神作为九天之神,地位崇高,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,长了翅膀的大神,一手持锤,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,发出隆隆的雷声,来震动人间,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。
惊蛰吃梨寓意离家创业 在草木纵横舒的惊蛰时节,晋地乍暖还寒,天气干燥,容易使人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。梨,味甘汁多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功效,此时于人们如自然甘露,去火怡神。
惊蛰习俗 惊蛰吃梨 吃梨。苏北及山西一带流传有“惊蛰吃了梨,一年都精神”的民谚。也有人说“梨”谐音“离”,据说,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,可保全年的好收成,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。古代走西口者也取“离”的谐音,多有“离家创业”之意。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