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传统节日文章正文

与郑成功有关,体现民族气质的建瓯挑幡的简单介绍

传统节日 2024年05月30日 03:24 28

本文目录一览:

建瓯挑幡

建瓯挑幡首次走向全国,就荣获金奖,这不仅是近几年来闽北艺术界取得的唯一全国性奖项,也是福建省在全国性艺术比赛中获得的最高殊荣,它标志着建瓯挑幡已实现了由街头卖艺式的民间绝活,向登上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精品的飞跃。

建瓯挑幡制作工艺上有独特的风格。就形制而言,建瓯挑幡的幡,要求选用一根约l0米长的笔直毛竹,削去校叶,凉干后,外上朱红油漆,画上各种吉祥图案;竿顶扎着彩灯,彩灯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,四周缀挂着数只小铜铃,塔底顺杆悬挂绵幡一幅,幡幅上绣有褒颂词句。

建瓯挑幡是极具福建省民俗特色的汉族传统文艺活动。源于340多年前。当时,明朝将领郑成功在闽组织“复明”大军抗清,并筹备收复台湾。建宁府(今建瓯)大州造船工匠纷纷应征入伍。

福建省建瓯市传统体育。中幡也叫建瓯挑幡,是福建省建瓯市传统体育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建瓯挑幡是福建省建瓯市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遗产。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,把将士带回的军旗捆在长竹竿头挥舞,以表达对壮烈捐躯弟兄的怀念。

忠孝两全、被誉为民族英雄的郑成功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?

1、郑成功攻占台湾的故事,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素材,在历史课本当中写着:“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,团结当地的汉族人民与高山族人民,共同发展生产事业”。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,在中国许多历史人物都被重新审视、评价。

2、矢志不渝,虽未成功,然名垂青史永为后人所敬仰崇拜,并谓之为民族英雄、大明忠臣、一代儒将、旷世豪杰、瀛海骁帅、闽台战神,非孤臣孽子、亦非乱臣贼子、更非奸臣逆子,绝非弄臣佞子,乃忠孝始终两全之「忠臣孝子」。

3、崇祯十一年(1638年),郑成功考中秀才。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郑成功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,拜在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。顺治二年(1645),郑芝龙、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,同年七月改元“隆武”。

建瓯挑幡的介绍

建瓯挑幡是极具福建省民俗特色的汉族传统文艺活动。源于340多年前。当时,明朝将领郑成功在闽组织“复明”大军抗清,并筹备收复台湾。建宁府(今建瓯)大州造船工匠纷纷应征入伍。

建瓯挑幡 建瓯挑幡,始于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迎请唐王入闽,招募抗清复明大军及横渡海峡收复台湾之时,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。相传当时建瓯(旧称建宁府)城郊大洲的青壮年,大都应征入伍,这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,部分将士平安归来,大洲百姓欢欣鼓舞,连日备办酒宴,搭台唱戏,称作“接龙脉”。

福建省建瓯市传统体育。中幡也叫建瓯挑幡,是福建省建瓯市传统体育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建瓯挑幡是福建省建瓯市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遗产。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,把将士带回的军旗捆在长竹竿头挥舞,以表达对壮烈捐躯弟兄的怀念。

中幡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,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珍贵遗产。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香河县、正定县和福建省建瓯市。据史料记载,中幡起源于唐、宋年间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中幡早年叫“大督旗”,又叫“大执式”,用于军队的仪仗,指挥等;后来传到民间,经过演变成现在的中幡。

有关郑成功历史资料

1、郑成功是南明抗清名将,华夏志士,父亲为海盗出身的南明将领郑芝龙,母亲为日本人田川氏。郑成功籍贯福建泉州石井(现拆分为晋江安海镇,南安石井镇),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。郑成功祖籍光州固始(今河南省固始县)当地有他的衣冠冢。

2、福建泉州南安人,祖籍河南固始。明平国公郑芝龙长子。明末清初军事家,抗清名将,民族英雄。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“朱”,赐名成功,并封忠孝伯,世称“郑赐姓”、“郑国姓”、“国姓爷”,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,称“郑延平”。

3、在起义后的16年间,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(当时为一小岛,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)一带的小岛,完全控制了海权,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,筹备军力,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,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,曾经几次起兵,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。

4、崇祯十一年(1638年),郑成功考中秀才。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郑成功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,拜在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。顺治二年(1645),郑芝龙、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,同年七月改元“隆武”。

5、——显然,因为郑成功初出茅庐展现才华于延平,而且隆武帝始封郑成功忠孝伯之爵位也在延平,所以永历帝才封他为“延平”郡王;同时,因为郑成功抗清所经历的安平、南澳、中左所(思明州)等地,建制级别都不如“府”级的延平,而古代封爵又常与建制级别有关,因而封他为“延平”郡王。

吉照堂吉祥网 Copyright © 2022 jizhaotang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豫ICP备18023974号-3

郑重声明:本网站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传统文化思想及民俗文化,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。仅供娱乐参考,请勿盲目迷信。

客服微信:jzt956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