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传统节日文章正文

彝族少女的成年仪式:沙拉洛,彝族沙拉洛是什么意思

传统节日 2024年05月16日 00:24 44

本文目录一览:

彝族服饰

1、彝族青年男女的服饰通常色彩鲜艳,偏好使用红色、黄色、绿色、橙色和粉色等对比鲜明的色彩。他们的服饰上纹样丰富多样。相比之下,中年人的服饰纹样相对较少,更倾向于使用天蓝色、绿色、紫色、青色和白色等颜色,显得素净而庄重。

2、男装服饰 男子多蓄发于头顶,彝族称“字尔”或“字木”。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装束。男孩在四五岁时,头前顶留一块方形的头发,成年后将其挽成一个发髻。人们视其为天神的代表,认为它能主宰吉凶祸福.所以神圣不可侵犯,任何人不能触摸、戏弄。因此汉语称其为“天菩萨”。

3、成年礼:少女成年,要举行成年仪式。彝族少女成年的换裙仪式,彝语称为“撒拉火”,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,换上成年的裙子,俗称“换童裙”,在少女13岁或117岁时举行。婚礼风俗:彝族的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,如泼水、抹黑脸、哭嫁、新娘婚前禁食、婚后“坐家”等。

4、服饰:红河地区的彝族男性通常穿着对襟短衣和长裤,而女性服饰则种类繁多,包括长衫、中长衫和短装,常搭配坎肩和围裙。她们的头饰丰富多彩,喜欢用银泡和绒线制作的花饰作为装饰。图案设计多以自然纹样为主,几何纹样为辅。滇东南地区的彝族女性多穿右襟或对襟上衣和长裤,部分地区有穿裙子的习惯。

5、彝族男性爱用白或黑布包头,戴瓜皮帽,上身着大襟衣,衣较短,衣襟往右斜扣,有11-13对扣子。有的地方男子加一件自己加工的褂子。裤子多为黑布,裤脚宽大。脚穿皮鞋、胶鞋或布鞋,部分地区穿麻草鞋。个别男子披羊毛毡子,戴耳环和长刀。彝族妇女精心制作自己的服饰,上衣有长袖大襟,外衣多为圆领褂子。

6、在头饰和衣裙方面,黑彝妇女偏好宽大的布料,颜色以素雅为主,年轻和中青年妇女可能会选择带有蓝花或红边的宽布。相比之下,白彝妇女的服饰色彩更加丰富多彩。黑彝妇女的头帕和衣裙尺寸通常大于白彝,而白彝妇女的裙子则较短,便于劳动。男子方面,黑彝偏好整洁的头巾,而白彝则较为随意。

少数民族社会中,往往会采取哪些方式来标示成年

成人礼是汉族的一种礼,对踏入成年的人来说是一种节日。汉族自古就有成人礼仪,男孩子的叫做“冠礼”,女孩子的叫做“笄礼”。汉文化是礼仪的文化,而冠、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。中国古代的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,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。

成人礼就是在少男少女年龄满18岁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,当代社会还需要举行成年礼。中国成年礼是冠礼,古代嘉礼的一种,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。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,性已经成熟,可以婚嫁,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,参加各项活动。中国古代汉族男子成年实行冠礼,女子成年实行的笄礼。

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,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,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,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。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,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,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。

沙拉洛的介绍

在大小凉山地区,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“换裙”仪式,彝语叫“沙拉洛”,意为“脱去童年的裙子”,换上成年的裙子。彝族少女在“沙拉洛”之前,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,梳的是独辫,耳朵挂的是穿耳线。

彝语叫“沙拉洛”,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。这是一种彝族少女成年时举行的一种神秘仪式。

纳西族、普米族的成人礼与此相似。 四川凉山彝族少女的换裙礼称为“沙拉洛”,意即换童裙。彝族妇女把换童裙和出嫁视作女性一生非同小可的两件大事,换童裙一般由母亲或长辈妇女主持,并只请女亲戚、女友和老年妇女参加。换童裙仪式有3个方面的内容:改变发式、改变裙式和穿戴耳饰。

彝族把人嫁给树不能再嫁了吗

家里有妹妹结婚,一般都是小姑帮忙收拾,但是怀孕了就可以不要给她梳头,缝嫁妆。婚礼当天,新娘可以不吃不喝,因为她喝完水会上厕所,不好不吉利。彝族结婚习俗婚礼当天,彝族人会在院子中间用树枝搭起绿色的梆子,棚内外用红色装饰,把彝族喜神放在中间。

男女青年订婚之后,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。婚宴多用猪、鸡肉,一般不用羊肉(丧事则用羊肉)。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;滇西的彝族,凡娶亲嫁女,都要在庭院或坝子,用树枝搭棚,供客人饮酒、吸烟、吃饭、闲坐,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“青棚”。

女子在出嫁前是不能吃东西也不能喝水的,这个习俗在我们看来不是太能理解,并且有点不通人性。但是彝族人认为,如果新娘婚前吃东西喝水的话,就会上厕所,这样是很不吉利的,所以一般是“新娘饿食饿水”的。

迎亲时很特别的是,还要演一出抢婚闹剧,但这次不是在女家,而是在途中。抢婚带有一种表演成分,它热闹、喜庆、祥和,是彝族人民娶嫁的一种表现形式。

增运势、化太岁等、免费咨询吉照堂老师!

(长按复制) 真的很灵!

吉照堂吉祥网 Copyright © 2024 jizhaotang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河南坤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6039号-2

郑重声明:本网站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传统文化思想及民俗文化,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。仅供娱乐参考,请勿盲目迷信。

客服微信:jzt653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